“李超同志是新时期技术型、知识型、创新型产业工人,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体现了忠于祖国、勇于担当的主人翁责任,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创新意识,锲而不舍、刻苦钻研的敬业态度,凝心聚力、高效协作的优秀品质,是当代产业工人的学习榜样。 ” ——中宣部给“时代楷模”李超的评语
1月14日,中央宣传部授予鞍钢股份公司冷轧厂4号线设备作业区作业长兼党支部副书记李超“时代楷模”称号,李超成为我省首位全国“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获得者。
从普通的一线工人到“时代楷模”,26年来,李超始终坚定“技术报国”理想信念,把实现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勤学不辍、苦练本领,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主导完成多项国内外首创、国际领先的技术改造革新项目,共为企业解决生产难题23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5项、专有技术4项、国际发明金奖1项,创造经济效益1.3亿元。
立志成为“技术大拿
“新时期的工人不仅要能够动手解决现场问题,还要善于思考问题,敢于创新,改进设备。 ” ——李超说
从工厂里不起眼的小工,到国家科学技术大会上万众瞩目的获奖者,这中间的道路,李超跋涉了25年,无数坎坷、无数艰辛,他从未动摇,笃定前行,因为,在他的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要成为一名高水平的技术工人。
1970年,李超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父亲李继林是鞍钢质量处研究所的一名技术员。在李超的记忆中,父亲经常在家修理一些小设备,像变戏法似的把它们拆了再装好,问题就解决了。在李继林的心中,小儿子李超是他的骄傲。李超小学时就自己动手制作成了能收到4个波段的收音机。而李超用简单的电器元件和废旧物品制作的“自动黑板擦”,还获得了学校的小发明奖。
1986年,李超初中毕业,虽然以12.5分之差与重点高中失之交臂,但这人生路上的第一个挫折没有影响到李超。看着哥哥姐姐都进了鞍钢工作,他也想成为父亲那样的能工巧匠。怀着对鞍钢的深厚感情,李超报考了鞍钢技校,并给自己选了“万能工种”——钳工专业。1989年,正在酝酿大规模技术改造的鞍钢招纳储备各级各类人才,学业优秀的李超被分配到鞍钢冷轧厂检修车间钳工2班。
刚入厂时,“技术大拿”老班长张成歧就发现这个“小个子”机灵好学,于是没有像对待其他新工一样地给他安排固定的师傅,而是让他跟一个又一个老工人干活。李超很快就发现每个老师傅都有自己的诀窍,他就拜他们为师,所学的技术虽五花八门但都非常实用,这让李超受益匪浅,进步迅速。
进厂一年左右,车间接了一个“新增翻钢机运输链”的工程,在安装设备盖板时,施工图与现场实际对不上,把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都难住了。能否画一张让大家一看就清楚的图纸呢?李超想试一试。回家研究到半夜两点钟,终于用一张图就展示得清清楚楚。按照图纸安装,十几块部件严丝合缝地落在了设备上。
事后,李超不仅得到了奖金,而且更加坚信:一个人是不是被人尊重、能不能实现人生价值,关键在于自己能否为企业、为社会作出贡献。因此,他更加勤奋学习,努力钻研技术,目标就是成为“技术大拿”。
入厂2年后,李超成为了检修车间8个钳工班中最年轻的副班长,此后多次获得鞍钢青工技术能手称号;1997年李超获得鞍钢青工技能大赛技术状元;2014年1月,李超成为鞍钢有史以来第一位享受副厂级薪酬待遇的特级技师。
从创新中获得快乐
“尽管在创新的过程中会经历失败、遭遇挫折,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不放弃,就一定会成功。 ” ——李超说
如果说入厂第一张图纸被肯定点燃了李超创新的激情,那么后来从创新中获得的快乐,更加坚定了李超走创新之路的信念。
李超是冷轧厂第一批上岗的点检员,每天负责检查设备的运转情况,根据维修保养计划,保障生产设备正常运行。
1998年5月,李超当时是冷轧盐酸洗机械点检员,婚假刚休了一半就被车间主任叫了回来。冷轧盐酸洗活套段因活套车和摆动门经常损坏,三天两头发生事故,每次事故都要处理6个小时以上,点检人员、维修人员苦不堪言,也严重影响了生产和效益。李超萌生了改进设备的念头。
当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自行设计改造方案。李超暗自对设备进行了一次“全身体检”。每天盯住活套车寻找故障根源,测取了400多个数据,最后确定了在设备本体增添侧导轮的改进方案。李超白天在现场测绘、查数据,晚上回家查资料、画草图。新婚妻子不忍看他辛苦,主动帮他校验尺寸,两口子一画就到后半夜。
半个月后,李超画出了30多张图纸,厂里特意召开了专家论证会,完善方案。当年11月,在生产线停产大修时,冷轧厂决定按李超的方案和图纸对活套车进行改造,并指定由李超担任技术总监。厂领导对一个普通点检员如此重视,让李超深受感动和鼓舞。
为保证大修质量,李超经常跑到制造厂查看新设备制造质量,不放过任何一点细小的瑕疵。轨道验收时,施工人员都认为轨道直线无偏差,但李超左看右看坚持说还有偏差。施工方调来精密测控仪器进行校验,果然偏差接近3毫米。
李超说:“我们厂要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设备是保障,一点也不能差。”为了消除这3毫米的偏差,李超又和施工人员在现场连续奋战了四天三夜。大修改造后的1号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造前,全年产量勉强达到60万吨,改造后的1999年全年设备事故时间仅为3小时,年产量达到了100万吨。
这次设备改造给李超的职业生涯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相同的事故只要出现两次以上,就必须找到病根,彻底根治。 ”
李超善于把难题变成课题,让想法变成现实,在攻关解难中领略创新之美,在成功中汲取创新力量。李超主导完成的“冷轧机1450生产线内径自由转化”技改项目,拓展了生产线的品种,满足了各生产线之间的物流需求,实现了不同规格的快速转换,属国内首创;李超主导完成的连退机组废钢压力机装置改进研发和成品卷无划伤装置的研发,有效提高了产品成材率……
爱岗敬业书写忠诚
“搞技术的人,发现一个螺栓松了,会首先把它紧上,其次想它为什么松,怎么能让它不松或少松。”——李超说
展开李超的事迹,有这样两个字光彩耀人:忠诚。他对工作精益求精,对工作程序不打折扣,执行标准不讲价钱。他把职业当成了自己的事业,每一步都扎扎实实。
2004年,鞍钢决定在冷轧2号线新建一条清洗机组,副作业长李超成为工程改造组设备负责人。清洗机组的设备和工艺当时在鞍钢是空白,大家甚至连基本的工作流程都不清楚。为了弄清工作流程,李超去向改造办的同事虚心请教,将各种所需文件和模板拷贝回来,边学边做。
在设备安装时,日本新日铁派来两名技术专家负责指导安装和技术咨询。李超每天跟踪在现场,针对安装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及时提出变更设计、现场优化,有时就直接将优化方案写在纸上,画在图上,交给翻译去沟通,得到的答复总是“方案修改合理,完全按方案施工”。
后来,新日铁总公司来人到鞍钢检查时,指着自己的专家开玩笑地跟李超说:“这个家伙上次干韩国的项目忙得团团转,这次却很悠闲,回去我们得少发他奖金了。 ”
在安装清洗机组工艺段电解槽时,两槽连接需要使用橡胶密封垫密封。李超无意中听说密封垫不是用整块橡胶制作的,而是用几块橡胶拼接而成,他心里非常不安,坚决要返工检查。当时,槽体上面的设备即将安装完毕,如果要更换密封垫,返工量很大,施工单位不愿为小小的垫片拆了重装。
“我们要对企业负责! ”李超坚持要求返工。当分离了槽体看到压在里面的密封垫时,大家都倒吸了一口凉气,几段密封垫中间有几毫米的间隙,一旦加入碱液就会外漏。如今,清洗机组已经投产10年了,从未发生过碱液渗漏事故。
作为一名产业工人,李超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要用智慧和担当为企业争光。
在鞍钢建设冷轧4号线时,李超作为谈判小组成员赴日本参与设计审查。为了建一条完美的生产线,李超和同事们做足了功课。他们把由新日铁设计的鞍钢冷轧2号线清洗机组在运行中暴露出的技术缺陷全部整理出来,总计有60多处,每一处的故障表现、问题根源、技术参数、修改方案等一一排列出来。谈判过程中,李超从机组的上料设备开始,挨个环节仔细查看,结合2号线清洗机组发现的问题,对设计缺陷提出了修改和完善意见。李超有理有据的意见和深厚的技术功底,让日方谈判人员刮目相看。
但这次谈判并非一帆风顺,中途还是在冷轧清洗机组刷辊传动轴直径要不要加大这个问题上卡了壳。如果直径增加,日方的成本就会加大,日方不愿承认是设计问题。僵持中,李超站起身来,明确而坚定地说:“如果你们坚持不修改设计,我们将此项写入纪要中,你们要签字认可,以后这个部位一旦出了问题,你们要负全责。 ”见李超态度坚决,日方不仅答应了修改设计,还对李超的敬业精神大加赞扬。时至今日,4号线清洗机组已稳定运行了4年多,以前2号线清洗机组存在的问题在4号线杜绝。
问鼎国家级科技奖
“创新不仅要有技术,还要有勇气,要敢于质疑现有的东西,哪怕是国外大公司进口的成型设备设计。 ” ——李超说
2000年,鞍钢冷轧1号线酸轧联合机组实施改造,在原有机组基础上新增酸洗工艺。由于新增酸洗区域带钢运行中心线与原轧机区域不是同一条中心线,机组设计在酸洗区域出口处增加两个转向塔,使带钢经过酸洗段后再通过两个90度转向重新进入轧机区域。在轧机调试时,带钢经常在转向塔部位发生跑偏或刮断故障,严重制约机组调试工期,影响机组达产达效。
由于这一工艺是鞍钢的创新之作,国内外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当时,会集在鞍钢冷轧厂的国内外技术人员都拿不出好的办法。李超作为机组机械点检长,心里焦急万分。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他天天蹲在机组前观察带钢运行状态,经常一蹲就是三四个小时,寻找问题根源。经过蹲守和研究,转向塔带钢跑偏问题终于被李超攻破,保障了机组调试工期。李超的职业精神和创新方案得到了德国西门子公司工程师的称赞。
2006年,鞍钢冷轧联合机组因乳液残留问题得不到解决,残次品率一度高达8%,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乳液吹扫全球范围内通行两种模式:一种是德国西马克模式,一种是日本三菱模式。鞍钢冷轧厂联合机组是鞍钢集成创新的轧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两种模式不是不适用就是效果不佳,必须自主创新,难度相当大。
从那时起,李超和工友们坚守在现场进行勘察、测量、分析,每当遇到乳液残留时,就钻到狭窄的满是油污的轧机机架内查看,形成缺陷记录,测试风动轨迹。他们查阅了大量的技术资料,并对国内外各大企业的乳液吹扫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对比研究。半年后,他们终于在设计理念上取得了突破,研发了5项支撑技术,形成了乳液清扫“鞍钢模式”,并在冷轧2号线联合机组正式投入使用,运行平稳可靠,钢板的表面质量等级由欧三标准提高到欧五标准,每年耗电量节约了36%,现场噪声降低了25%,当年就创造效益337.30万元。 2009年,这项技术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2012年,鞍钢公司报送该项目参加第七届国际发明展览会并获得展览会金奖;在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该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在看了这个项目后评价:“它是鞍钢冷轧生产线的一项重要的创新发明,具有里程碑意义。这项技术在国内外首创,国际上领先。 ”
团队协作超越梦想
“依托‘创新工作室’,带出更多新人,企业才能走得更远。”——李超说
李超搞攻关并不是靠单打独斗,他很善于组织团队作战。采访李超,有个现象很耐人寻味,李超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能形成创新团队,每当遇到技术难题他都能快速组织起跨产线、跨区域的创新团队,联盟攻关,每一项发明创新很少是他一个人搞的。
2014年1月17日,一个以李超命名的“李超创新工作室”在鞍钢冷轧厂4号线设备作业区挂牌成立,现在“李超创新工作室”已由成立之初的22人增加到28人。走进“李超创新工作室”,30多平方米的钢构房间,俨然是一座荣誉室,各种奖状、证书陈列其间,让人不敢小觑这个成立才一年的工作室。
鞍钢冷轧厂厂长蔡恒君对李超的评价透着喜爱:“李超把本职工作做到极致,还能带动身边人一起创新,这正是企业需要的人才,是技术工人的好榜样。 ”
冷轧2号线是鞍钢“九五”改造的重点工程之一,鞍钢对这条生产线寄予厚望。当时,各机组正处于调试期和磨合期,步进梁、圆盘剪、卷取机等关键设备接连出现故障。李超和相关技术人员形成一个攻关团队,从解决重卷机组问题开始进行全线优化。
在这次团队作战中,李超治“雪”的故事一直被津津乐道。冷轧2号线引进了一套日本进口除碱气环保设备雾滴分离器,但在机组投产后却发现不断有雪花状的东西从30多米高的烟囱飘下来,说明雾滴分离器并没有起到分离作用。飘出的碱液不消除,会直接造成环境污染。日方专家对照图纸进行了一系列检查后,排除安装问题,但故障原因却迟迟没有找到。虽然日方同意赔偿损失,但烟囱飘“雪”的问题仍没有解决,李超心里不舒服。他同身边的技术人员结成了攻关小团队,一有时间就凑在一起琢磨这件事。他们多次爬到40多米高的厂房上观察烟尘排放,寻找资料研究类似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基础构造,钻到分离器里面查看,终于找到了故障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大烟囱从此再也不飘“雪花”了。半年后,日方专家看到烟囱上方没有“雪花”时感到很奇怪,以为鞍钢更新了设备。当他们看到还是那套日产分离器在工作时,他们惊讶地问李超:“你们是如何解决的,能否告诉我们?”李超对他说:“这是我们的技术。”
李超,人如其名。在过去的26年间,为了实现成为一名高水平技术工人的梦想,李超一直在不断地超越大大小小的技术壁垒,超越一个接一个的高度,超越自己的创新纪录。
鞍钢“九五”、“十五”、“十一五”改造如火如荼,冷轧厂由原来的一线变两线、六线、十线,产品由普通的冷轧板变为高附加值的汽车板、家电板。26年,李超紧跟鞍钢技改和调品步伐,通过发明创新解决了多种设备和技术难题,从一名普通钳工成长为“工人发明家”、“时代楷模”,成为当代产业工人学习的榜样。